3773考试网
 3773考试网 - 高考 - 高考模拟题 - 高考地理 - 正文
北京 上海 广东 山东 江苏 浙江 湖北 四川 天津 陕西 湖南 福建 重庆 安徽 辽宁 江西 海南 宁夏 吉林 山西 广西 云南 新疆 黑龙江 青海 甘肃 西藏 河北 贵州 河南 内蒙古

2015泸州高三二诊理综地理试题及答案

来源:2exam.com 2015-1-29 13:06:39

泸州市高2012级第二次教学质量诊断性考试文科综合
地理部分
文科综合共300分,考试用时150分钟。
    地理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,选择题1至3页,非选择题3至4页,共100分。
    答卷前,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、准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,并在规定位置粘贴考试用条形码。答卷时,考生务必将答案涂写在答题卡上,答在试卷上的无效。考试结束后,将答题卡交回,试卷自己保存。

第一部分(选择题  共48分)
注意事项:
1.选择题必需使用2B铅笔将答案标号填涂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标号的位置上。
2.本部分共12个小题,每小题4分,共48分。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,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。
图1是某时某区域海平面等压线分布示意图。读图,回答1~2题。
1.③④两地气压差可能为
  A.16hpa           B.24hpa           C.32hpa           D.40hpa
2.此时,北京
  A.地方时最接近①地的地方时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B.昼长比②地短
  C.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小值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D.位于夜半球
    图2为“某工业产品价格和成本与市中心距离关系示意图”。读图,完成3~4题。
3.只考虑经济效益,该工业部门应该布局在
  A.①         B.②        
  C.③         D.④   
4.导致图中成本曲线由②到①变化最主要的原因
  A.交通运输更便利     
  B.逐步接近消费市场
  C.环境污染越来越轻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  D.地租价格逐步降低
    产业结构偏离度是指各产业的增加值比重与就业比重之比同1的差。表1是“长沙2001年和2012年产业结构偏离度表”,回答5~6题。
表1:2001年和2012年长沙市产业结构偏离度
年份 第一产业
增加值比重 第二产业
增加值比重 第三产业
增加值比重 第一产业就业比重 第二产业就业比重 第三产业就业比重 第一产业偏离度 第二产业偏离度 第三产业偏离度
2001 9.7 38.6 51.7 51.8 23.3 24.9 -0.81 0.66 1.08
2012 4.3 56.1 39.6 24.4 33.2 42.4 -0.83 0.69 -0.07
5.根据信息,可以判定
  A.产业结构偏离度与产业增加值比重成正相关
  B.产业结构偏离度与产业就业比重成负相关
  C.产业结构偏离度为正值, 表明该产业还具有一定的劳动力吸纳优势
  D.产业结构偏离度为负值, 表明该产业的产值高,吸引了大量劳动力
6.据表1信息推测长沙市2012年以后一段时间内
  A.第三产业发展快速,吸引大量劳动力        B.工业化继续推动城市化发展
  C.农业生产受到限制,产值将下降            D.劳动力过剩,人口向外流动
    图3为北半球某山地东西坡年降水量随高度分布图,读图,回答7~8题。
7.该山地所处的气候区最有可能是 
  A.温带季风气候区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B.温带大陆性气候区
  C.温带海洋性气候区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D.地中海气候区
8.年降水量的垂直变化率最大处
  A.位于山地西坡最陡处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B.分布高度范围是400~600米
  C.位于山地东坡最陡处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D.年降水量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加
  所谓“人口红利”,是指一个国家的劳动年龄(指15—64岁)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,抚养率比较低,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人口条件,整个国家的经济呈高储蓄、高投资和高增长的局面。读“我国人口年龄结构预测图”(图4),回答9~10题。
9.根据图示信息可知
  A.老年人口比重下降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B.少儿人口数不断增加
  C.2015年后劳动力数量不断减少         D.2015年后总人口数不断减少
10.预测我国人口红利到2030年后不久结束,人口红利结束后,我国面临的主要人口问题表现为
  A.劳动力数量急剧减少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B.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压力较大
  C.人口出现负增长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D.人口自然增长加快
图5中的左图示意世界某区域(40°为纬度),右图示意左图中甲地区及其周边地区的地质剖面,甲地河谷剖面的形成主要与地转偏向力的作用有关,读图回答11~12题。
11.据图分析,关于图中的地理各要素的说法正确的是
A.地处北半球,乙地沿海受寒流的影响         B.地处南半球,湖泊为甲河流的注入地
C.乙地区终年温暖湿润,周边乳畜业发达      D.夏季湖水猛涨,甲河流进入防洪期
12.据图分析,岩石由新到老的顺序为
A.沉积岩Ⅰ、岩浆岩Ⅱ、岩浆岩Ⅰ、沉积岩Ⅱ  
B.岩浆岩Ⅱ、沉积岩Ⅱ、沉积岩Ⅰ、岩浆岩Ⅰ
C.沉积岩Ⅱ、沉积岩Ⅰ、岩浆岩Ⅰ、岩浆岩Ⅱ  
D.岩浆岩Ⅰ、沉积岩Ⅰ、沉积岩Ⅱ、岩浆岩Ⅱ
第二部分(非选择题,共52分)
注意事项:
    1.用黑色墨迹签字笔将答案工整地答在答题卡上。
2.第二部分共2个大题,共52分。
13.(26分)读我国西南地区的材料信息,回答下列问题。
     材料一:图6中的甲图是我国西南地区部分示意图,乙图为甲图中云贵高原局部等高线图。       
材料二:白酒生产的原料主要是高粱、稻米、麦类等。水是白酒的血液,粮食成为酒的肉体。四川在2008年提出了打造白酒金三角发展战略。图6中甲图阴影区域是我国最大的白酒生产基地,区域内历史名酒有:宜宾五粮液,泸州泸州老窖、成都五凤酒、绵竹剑南春等。
(1)结合材料二,分析甲图阴影区域打造白酒金三角的优势条件。(8分)
(2)简述甲图所示区域水陆交通建设面临的自然困难。(6分)
    材料三:暗河指地面以下的河流,是石灰岩地区特有的一种地下水流。是由于地表水沿地下岩石裂隙渗入地下,岩石经过溶蚀,在地下形成的管道系统(地下岩溶地貌的一种)。
(3)结合材料三信息,简述图6中乙图所示地区地下暗河发育的原因。(6分)

(4)西双版纳地形以山地为主,河流众多,西双版纳动植物资源丰富,是我国热带经济作物种植基地之一,其中天然橡胶是西双版纳具竞争优势的产业,因此,有人提出了扩大橡胶种植规模的设想,但有人则提出反对意见。结合图7,说出反对的理由。(6分)

14.(26分)根据材料回答问题。     
    材料一:图8为我国某区域示意图
(1)说出图8中A地不同于B地的气候特点,并简析原因。(10分)

(2)解释图8中西辽河含沙量高的自然原因。(6分)
   
    材料二:C地某校社会实践活动小组对农村秸秆的利用方式进行了调查,统计结果如图9。
(3)请你从发展生态农业的角度,评价该地区秸秆利用方式是否合理,并用图9中的有关数据加以说明。(10分)


泸州市高2012级第二次教学质量诊断性考试文科综合
地理学科参考答案及评分细则
选择题部分:每小题4分,共48分。
题号 1 2 3 4 5 6 7 8 9 10 11 12
答案 C D A D C B B A C B A D
非选择题部分:两个大题,共52分。
13.(26分)
(1)(8分)地处长江上游,水源充足,水质较好(2 分);四川盆地亚热带季风气候,土壤肥沃,盛产高粱、水稻、小麦等粮食作物,酿酒原料丰富(2 分);酿酒历史悠久,传统 工艺精湛,酒的品质好(2 分);政府政策支持(2 分)。
(2)(6分)西南地区多山地高原,地形起伏大(2 分)。地壳活动活跃,断层发育,地质条件复杂,多地震、滑坡、泥石流等地质灾害(2 分)。河流落差大,多急流峡谷,航运条件差(2 分)。
(3)(6分)地处喀斯特地貌区,石灰岩广泛分布(2分);气候温暖,降水丰富(2分);河湖多,流水发育,石灰岩溶蚀作用强(地下岩溶地貌发育),地表水下渗多(2分),地下暗河发育。
(4)(6分)破坏原始植被,加重水土流失(2分);破坏原始生态环境,使生物多样性减少(2分);涵养水源能力下降,旱涝灾害频繁(2分)。
14.(26分)
(1)(10分)A地年降水量比B地多(2分),A地的年温差比B地小(或冬季气温比B地高,夏季气温比B地低)(2分)。原因:A地临近海洋,处于夏季风迎风坡(2分),年降水量较多;A地夏季受海洋影响大,气温较低(2分),冬季地形的阻挡,受冬季风影响小,气温较高(2分)。
(2)(6分)干流支流上游地势起伏较大(2分),流速快,冲刷强;流经沙地,植被覆盖率较低(2分);降水集中,多暴雨(2分)。
(3)(10分)不合理(2分)。   秸秆燃烧、自然腐烂比重较大,达到70%(2分),造成资源浪费严重且污染环境(2分);秸秆作饲料、肥料比重较小,只有16%(2分),会使土壤有机肥力降低(2分)。
点击下载:四川省泸州市2015届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诊断性考试 地理



  • 上一个文章:
  • 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
    ①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,本网所提供的相关信息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.
    ②本网转载的文/图等稿件出于非商业性目的,如转载稿涉及版权及个人隐私等问题,请在两周内邮件fjksw@163.com联系.
    最新文章


    | 关于我们 | 联系我们 | 版权申明 | 网站导航 |
    琼ICP备12003406号